其實筆者在開始開發 Mongory 的時候,大約是 2025 年四月。
那時 AI 已有,但還沒火紅。直到 Threads 上開始流行「宮崎駿風格」的 AI 生圖,大眾的視野才真正被吸引到生成式 AI
從此之後,AI 幾乎成了所有人討論的焦點
當大家在用 AI 生成各種服務各種 APP 開始賺錢,筆者還在埋頭刻著 Mongory
像這種時候,筆者心裡其實也曾經浮現一個疑問:
「既然 AI 什麼都能做,還需要 Mongory 這樣的查詢引擎嗎?」
AI 確實強大,它能在短時間內生成文章、程式碼、圖片,甚至能幫助我們思考架構與邏輯。
但它的本質是機率性模型,給出的答案大多是「大致正確」,卻未必能保證完全正確。
而在程式系統中,許多地方是 不能容忍誤差 的:
AI 提供了創造力與靈活性,但它沒辦法取代這些基礎工程的確定性。
AI 的角色,本質上是 消費 abstraction:
它利用既有的程式庫、演算法、知識體系,把這些抽象層「吃下去」,再轉換成看似自然的輸出。
但 Mongory 的角色,是 創造 abstraction:
它嘗試在查詢與資料之間,建立一個更輕量、跨語言、可嵌入的中介層。這是一個新的抽象層,能讓開發者在不同語言、不同場景下共享同樣的語法與邏輯。
這種「創造 abstraction」的工作,雖然不像 AI 那麼耀眼,卻是整個軟體基建能否長期運作的關鍵。
Mongory 的目標不是和 AI 競爭,而是補上 AI 無法提供的那一塊。
換句話說,當 AI 幫你生成了大量資料,你仍然需要一個可靠的引擎去篩選、整理、驗證。這就是 Mongory 想扮演的角色。
要讓 Mongory 真正站穩「基礎設施」的位置,筆者心裡清楚,這不是靠一時熱情就能做到的。它需要一條明確的 roadmap:
這些都是硬功夫,也需要時間,但唯有一步步走完,Mongory 才能不只是「一個小工具」,而是 一個基建等級的 abstraction。
所以與其問「AI 盛行了,Mongory 有何用?」
不如反過來說:正因為 AI 盛行了,我們更需要 Mongory。
AI 讓我們看見無限可能,但系統的骨幹仍然需要可控、可重現的工具。
Mongory 不追求成為舞台上的主角,而是希望成為那些系統背後穩定跳動的心臟。
這或許不是最吸睛的位置,卻是筆者相信能長久存在的位置。